成都东软学院大模型应用与研发中心举行大模型科研沙龙暨中心第二十三场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4日   图/文 周煜培   阅读:63

4月23日,成都东软学院大模型应用与研发中心科研沙龙暨中心第二十三场分享会顺利举行。本场沙龙由科研部刘轩老师主持,我校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康晓娜老师担任主讲人,大模型应用与研发中心相关人员、各学院科研团队骨干教师参会聆听。本次沙龙的主题为“基于大模型的索尼协生农法的应用与实现”。

会议伊始,康晓娜老师深入剖析了索尼的环境技术协生农法。她介绍道,协生农法以尊重自然生态为核心,通过科学规划种植、养殖模式,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极大助力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今,协生农法的应用场景已拓展至多个领域,从生态农场到社区种植,其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在全国各地的引入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后,康晓娜老师聚焦大模型与协生农法的融合创新,重点阐述四大核心应用方向:生物监测建模、资源智能管理、自动化作业与知识共享赋能。在生物系统智能监测与建模上,大模型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时采集光照、温度、土壤湿度等农作物生长数据,构建精准生长模型,为农户提供科学种植决策依据;在资源循环与可持续管理领域,大模型智能调配水资源、肥料、能源,提升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污染,助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自动化与低干预作业借助大模型驱动智能设备,实现精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作业精度;依托大模型搭建的知识共享平台让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得以快速传播,有效提升农民专业素养。大模型应用与研发中心的人员积极提问,与康老师探讨大模型在农法应用中的技术难点与突破方向。​

在案例分析环节,康老师以数字农场和微型协生角为例,生动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对于数字农场,她从需求分析入手,详细讲解了如何针对农场管理中的痛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项目架构图,并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深度解读。该系统通过整合大模型与协生农法,实现了农场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而微型协生角的Demo展示,则将复杂的技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让参会教师近距离感受协生农法在小型场景中的应用潜力。与会教师纷纷表达对协生农法专题的高度关注,康老师邀请感兴趣的教师会后深入研讨交流,共促学术精进。

此次科研沙龙的成功举办,为我校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加深了参会教师对大模型的了解,激发了探索应用新技术的热情。未来,我校大模型应用与研发中心将继续举办各类科研沙龙和分享会,为我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共同推动智能教学应用的创新与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